而從中長期來看,未來15年,我國仍將處于工業化和城鎮化加速發展階段,面臨的資源和環境形勢更加嚴峻。電器工業要抓住當前電力工業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積極通過人才引進、加大研發力度、商業模式轉型等方式來脫離中低端市場的惡意競爭,從而向更高端的、利潤率較高的市場“挺進”。而放眼全國,大型電線電纜生產企業已經有所動作,比如有的企業通過發展電子商務,以及業務轉型等方式來轉型;有的企業通過積極與權威機構共同合作,通過制定電纜產品規則的方式占據制高點;再者,有的企業通過兼并重組等方式來進軍特種電纜市場;還有的企業則積極謀劃出口業務,將眼光放到非洲等迅速發展的國家和地區。
不過,筆者認為,企業之間的競爭,是技術上的競爭,是質量上的競爭,是服務上的競爭。只有立足于技術、質量以及服務三個方面,才能夠在生產出順應市場需求產品的前提下,通過質量和服務“征服”采購商,鞏固老客戶,開發新客戶。而顯然,早先電線電纜行業普遍使用的粗放式發展(粗放式開拓市場)的方式在今后的日子里效果將越來越差,尤其是隨著特高壓、船舶行業、航天航空、軌道交通、再生能源行業等興起,它們的需求首先是技術含量較高的特種電纜,其次是優質產品,否則給項目帶來的負面影響將是難以估量的。因此,只有將心術用正,從真正的核心問題上尋求突破,才能夠在接下來的競爭中凸顯優勢。
而如果梳理我國目前電線電纜發展情況,我們會發現除了在競爭力上有所提升和飛躍,同時我們還必須解決當下面臨的普遍難題,其中有一些是行業的事,有一些則是我們企業的事。
比如,我國電線電纜市場集中度較低。據相關數字顯示,至2012年底,我國電纜行業國有及規模以上企業約4000家,近97%是中小企業,大型企業只有19家,這19家大型企業產品只占全國11.7%的市場份額。而英國12家公司占有該國電線電纜市場的95%以上,美國前10名公司(如通用、百通等)達到67%,日本7大線纜公司(如古河、住友等)占據86%,法國市場90%的營業額則由5大公司(耐克森、新特等)包攬。從全球范圍看,25%的市場份額由8家具有代表性的寡頭制造商占有。目前,我國電線電纜行業90%以上的產能集中在低端產品上,平均投入研發經費不足銷售額的1%,航空航天、新能源、海底電纜等高端線纜產品國內難以滿足需求,主要依賴進口。高端產品的技術開發滯后,影響了中國電纜制造業的良好發展。
另外,行業結構和產品結構都出現了新的變化,比如在行業產品結構方面,組線、電氣裝備用電線電纜所占比例有所下降,電力電纜、通信電纜比例有所上升。而這一變化與我國電力及通信事業迅速發展有關,預計今后這種趨勢仍將繼續。此外,產品結構也發生變化,目前在我國電線電纜產品中,技術含量低的產品比重過大,而技術含量高的產品比重過小,產品結構不合理。而現如今許多有實力的電線電纜生產企業已經意識到這一點,并且通過各種渠道試圖擺脫低端市場的惡劣競爭,從而向著利潤率較高的高端市場邁進,這恰恰體現了產品結構在發生改變。
第三,行業存在嚴重的“三低”——設備利用率低、行業勞動生產率低、材料投入產出率低。我國電線電纜行業與國外先進企業相比,在管理水平、工藝水平、技術含量、產品質量等方面還有較大差距,設備利用率低。我國電線電纜設備利用率平均在30%左右,先進國家設備利用率一般在70%是正常的。而在行業勞動生產率低方面,盡管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電線電纜行業大量進口了生產設備,使行業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但是與國外的差距仍然很大。如我國電線電纜行業人均銷售額僅是日本同行的10%-20%。在材料投入產出率低方面。我國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材料消耗浪費很嚴重,使得投入產出率很低。
最后,我國電線電纜生產企業管理落后且生產周期長,大部分生產企業科研力量薄弱。據統計,我國電線電纜行業的流動資金周轉次數不到兩次,遠遠低于國外9-11次。而科研薄弱,企業創新體系的建立進展緩慢,造成未形成創新體系。再加上市場意識還沒有轉變過來——目前行業各廠,特別是國有大中型企業僅僅從生產導向轉變到銷售導向,尚未做到市場導向。國外大企業都在市場開發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突出市場導向作用,因此造成競爭力不足。
顯然,縱觀國內整個電線電纜行業,顯得市場意識有余,而服務意識不足。但企業之間的競爭,是技術上的競爭,是質量上的競爭,是服務上的競爭。過分的追求市場而忽略了服務,往往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市場是什么?市場是需求,需求用什么來滿足?自然是產品質量與服務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