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工信部統計,今年1-6月,全國新建光纜線路138.6萬公里,光纜線路總長度達到1883.8萬公里,同比增長18.1%,4G網絡推動了光纖光纜行業的高速發展。
隨著光通信技術的快速演進和業務的微利化,設備商近年來開始重新踏足光器件業務,光纖光纜廠商也紛紛向上下游拓展,產業鏈競爭加劇。在緊張的局勢中,新的市場機遇已經誕生。
上下游博弈:100G光模塊
今年在中國三大電信運營商的帶動下,全球迎來了100G建設高潮。去年中國電信和中國移動先后進行了“史上最大規模100G板卡集采”,總量超過12000塊,今年進入了部署的高峰期。在全球其他地方,100G光通信系統已經或前或后、或大或小的開始了商用部署。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兵馬是運營商的網絡,糧草則是下游的各種光設備、光纖光纜和光器件,以及最底層的光芯片。毫無疑問核心系統設備是主糧,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設備商出于供貨保證和追求利潤的目的,觸角已經深入到光器件層面。設備商與器件商之間,形成了一種微妙的競合關系。
韋樂平曾表示,據中國電信計算,一個典型80×100G波分系統,光域成本約占75%,而在光域成本中,光器件占比90%,相當于總占比約70%;一個100G核心路由器,光器件成本約占60%。2012年初,思科花費2.71億美元收購了硅光子器件公司Lightwire,并很快開發出了100GCPAK光模塊。思科的收購邏輯,一是CAPK比CFP2光模塊可以更早商用,保證思科系統設備競爭力;二就是通過光模塊自供,提升系統的利潤。
在國內,華為不遺余力的開發高端光模塊技術,據一名資深業內人士分析,華為對高端光模塊累計投資超過3億美元,包括100G光芯片、TO、TOSA/ROSA等全部器件。不少業內人士表示,華為旗下海思已經完全掌握100G客戶側光模塊技術,并實現產品部分自供。中興通訊高端光模塊具體進展不太明確,但其高速光模塊產品線上出來的一些員工創立的公司,很快就開發出了100G光模塊,可見中興通訊在這一領域的實力。
設備商大力向高端光器件拓展,對Finisar等光器件廠商來說,肯定不算一個好消息。OVUM光通信首席分析師DarylInniss對C114表示,設備商將擠壓器件商的市場空間,但在設備商施加的市場競爭壓力下,光器件商也加快開發新技術,形成對設備商的差異優勢。由于思科,華為等設備商擁有較大的話語權,無論如何,這都將是一個十分艱難的過程。
因此,一方面,針對思科宣稱CPAK光模塊更快商用,器件廠商加快了CFP2光模塊的開發力度,并在今年4月完成了CFP4標準的定義,力圖形成對CPAK標準的競爭優勢,獲得更大的話語權。光器件的領導廠商同時也加快開發400G甚至1T光模塊,提前釋放未來的競爭壓力。
另一方面,互聯網流量的迅猛增長推動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互聯網公司建設骨干網和數據中心,甚至接入網,都需要采購大量的光通信產品,互聯網產業與光通信產業第一次從業務層面發生了交集,從而帶來了全新的市場機遇。據Lightreading分析,今年整體的光網絡市場在收縮,但來自互聯網公司的采購需求保持了高速增長。
眾多光器件廠商紛紛進軍數據中心領域,新興的市場以及互聯網公司的新玩法,破壞了設備商的壟斷地位,器件商可以繞過設備商直接獲得互聯網公司的采購,并有更多機會拓展高端光模塊市場。在國際上,Finisar在數據中心市場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國內,中國不少廠商視數據中心為最重要的市場機遇,將更多的資源投入到這一領域。華爾街傳出思科收購Finisar,其邏輯就是因為Finisar已經繞過思科成為數據中心獨立的供應商,通過收購可以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
全產業競爭:光纖光纜
國內光纖光纜產業鏈的發展史,大多數都是從銅纜到光纜,從光纜到光纖,從光纖到光纖預制棒的一個過程。在過去的十多年,中國光纖光纜廠商面臨的技術挑戰大于市場挑戰,下一個十年,技術挑戰的壓力仍在,但市場挑戰面臨的壓力將更大。
過去十多年,中國光纖光纜廠商面臨的情況是:當行業繁榮時,發展特別快;當行業陷入低迷,則面臨困難 至危機。這一現象的背后所反映的,是中國光纖產業嚴重缺乏核心技術。例如,2012年3月日本發生大地震,導致信越化工等光棒制造商減產,中國光纖廠商因無法自產光棒,隨之陷入尷尬的困境。
2012年之后中國光纖廠商痛定思痛,大力投資光纖預制棒的研發、技術引進工作,到目前為止,已經有近十家廠商掌握了光纖預制棒的制造技術,光棒的產能可以滿足國內光纖拉絲需求。雖然今年中國發起的光棒反傾銷讓業界認識到光棒技術離國外還有較大差距,但總的來說,技術發展的前景可期,取得重大突破只是時間問題。
從市場表現來看,2009年中國發放3G牌照,中國掀起了新一輪網絡建設高潮。中國光纖光纜廠商沉寂多年后迅速崛起,產銷均出現數倍的增長,到2013年,國產光纖光纜已經占到超過70%的市場份額,整體年產能高達2.5億芯公里,可以滿足全世界的需求。市場需求刺激產能嚴重過剩,導致國內光纖光纜廠商面臨嚴峻的產能消化危機。
在這一波大躍進中,小型光纜廠被逐漸淘汰,市場份額迅速集中,領頭的幾大廠商均形成了光棒—光纖—光纜的全產業鏈競爭優勢,同時還將優勢向ODN延伸。中國移動近期結束的史上最大規模光纖光纜集采就縮減了中標名單,據業內人士透露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也會仿效,這將進一步加劇光纖光纜市場的集中度。
光纖光纜廠商向下游拓展ODN市場,與傳統ODN廠商展開正面競爭,這是另一個新話題。光纖光纜產業鏈本身,已經形成全產業鏈高度競爭的發展態勢,廠商之間主要比拼的是規模經濟和成本控制能力。加上今后幾年市場需求不會下滑,導致光纖產能擴張的勢頭不可遏制。過剩的產能如果無法消化,勢必引發行業惡性競爭。
新的市場機遇緩和了這一局面。從2012年來,中國光纖光纜廠商紛紛推行“走出去”戰略,通過國際市場消化過剩產能。這一戰略執行的最激進的是亨通光電,該公司提出的“555國際化戰略”,要在未來幾年擁有50%以上的國際市場、50%以上的國際資本和50%以上的國際化人才。2000年泡沫危機之時,產能過剩的中國廠商沒有實力走出去,坐困國內市場;隨著技術的進步,下一個十年中國廠商已經有實力拓展國際市場,與國外廠商同臺競爭,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