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國際大電網中國國家電纜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吳長順說的一樣,中國電纜企業開發特種電纜的能力很有限,因為技術力量、發展理念、信息來源的差異,國產的機器人電纜企業大多是跟風和模仿。
作為機器人電纜,首先需要的就是高柔性,而電纜的拖鏈實驗是檢驗電纜柔性的重要指標。孫敏波表示,在拖鏈實驗中,機器人電纜要達到U型彎折的次數是2000萬次,扭轉彎折次數在普通場合要500萬次以上(高負荷應用場合要達到1000萬次以上),機器人電纜的壽命才能保證3—5年。2000萬次的測試周期是半年,而8000萬次測試周期需要4年。”孫敏波進一步解釋道。
有業內人士指出,國內外機器人電纜的差距首先體現在原材料上,因為機器人電纜需要較高的柔性,而機器人電纜的柔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原材料的開發應用,目前國內的電纜企業在原材料的開發上一直是弱勢。在國內確實有些材料還是“瓶頸”,比如像機器人電纜中的合金絲,這是國內電纜企業的弱項。“特種的PVC材料,國內有能力進行自主研發和量產并且應用也沒有問題,但是像更先進一點的ETFE材料,國內也有一些企業在做,但是品質上還比不上國外的。”同樣結構的產品,合金絲的使用壽命是純銅絲的4—6倍,這種情況下,用合金絲替換掉原來的裸銅絲,從設計的角度上來講,至少能夠讓機器人電纜達到8000萬次以上的彎折次數。
在與杭州一家機器人合作的過程中,機器人企業提供線束的重要性,因為機器人企業進行裝機的時候,使用的是手鉗來壓端子,穩定性非常不可靠,容易造成接觸電阻大、連接不可靠的情況而導致機器人不穩定,使用機械式多方位角度壓接技術壓端子可以有效避免這個問題。“經過全檢后的電纜線束,往機器人上一插就可以了,非常方便。”孫敏波說。
機器人電纜上用的4X0.75平方規格的產品,國產的品牌一般能夠做到8mm,做的好一點的可以做到7.5mm,再好一點現在能夠做到6.6mm,并且這個是符合美國相關認證的產品。”
拿焊接機器人來說,因為焊接的時候,焊錫是飛濺的,這樣很容易對電纜造成破壞。正常的思維是使用耐高溫的高分子材料,然而,焊錫的溫度高達600℃-800℃,已經超過了一般的高分子材料的承受度,因此這個方法是行不通的。換一種材料使能夠在遇到高溫金屬后反彈出去,而不是吸附上去的材料,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