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十五”開始,中國電纜行業的發展速度就超過了中國的GDP增速。但是,眼前看似繁華,背后卻深藏隱憂:國家4萬億的刺激政策帶來的負面影響正在逐漸顯現,電纜行業產能過剩已不能再依賴國內巨大消費來埋單。此外,集中度不高、管理成本高、中低端市場競爭激烈、利用率越來越低、研發投入不足等也是掣肘中國電纜行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十三五”時期是中國電纜企業適應新常態,加速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發展的關鍵時期。筆者認為,電纜企業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減速、換擋、踩剎車。在外界眼中,電纜行業是一個低門檻的行業,因而過去二、三十年電纜行業引得人們競相進入。而且,很多企業不斷擴大產能,典型的例子如央視去年針對中國電纜行業現狀所作的一期報道披露了當時整個電纜行業已有78座立塔,但這些立塔開工率很低,不少已近乎荒廢。而據每座立塔2-3億元的投入計算,全國閑置著的立塔的總投入約為150億元!因此,我們必須意識到盲目進入電纜行業,盲目擴大產能,實際上就像在自己的前面挖了一個大坑。
搶抓機遇。當前中國電纜行業90%左右的產能集中于中低端產品之上。低質量、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的產品已無法為電纜企業提供體面的利潤。因此,筆者認為,產品利潤增加還需看新興事物!當前及“十三五”期間,隨著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進程加快,綠色環保、低碳經濟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新能源、特高壓、智能電網、4G網絡、海洋工程、高速鐵路、城市軌道交通等國家重點扶持和發展的行業規劃都陸續出爐。這對于中國電纜企業來說意味著更多的機遇。但是,在很多時候機遇和挑戰是一對“連體嬰兒”,只看到機遇而沒意識到挑戰的話,最終極易錯失機會。因此,提高產品質量、技術含量、附加值才是王道。
推進企業轉型升級。電纜行業中很多專業人士都已意識到新一輪洗牌正在悄然地進行著。對于很多電纜企業來說,完成轉型升級不一定能繼續生存,但若不轉型升級就一定無法存活。轉型最需轉變發展的理念,從主要關注數量、規模擴張轉變為更重視質量效益的可持續增長,而升級需在原有基礎上提升。因此轉型升級體現在技術、管理、組織框架、人才結構以及產品市場服務等諸多方面。
縱觀全球經濟,整體仍處于“低溫”期;單看中國經濟,“新常態”已成定局,中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明確發展經濟應增長和質量并重!中國電纜企業與其靠政策,不如靠自身。尤其是民營電纜企業,雖然政府已在努力地將更多話語權讓給市場,但是即便民營電纜企業獲得了國家更多的支持,最終要真正實現做大做強更多地還是得靠自己。